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商家企业 > 正文
    购物车
    0

    农产品初加工:国家投入百亿财政,阿里发力,未来可期!

    信息发布者:风飞然
    2021-01-04 20:57:41   转载

    图片

    加快发展我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迫在眉睫!


    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主要包括产后净化、分类分级、干燥、预冷、储藏、保鲜、包装等环节。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但在产地初加工领域由于设施简陋、方法原始、工艺落后,导致农产品产后损失严重,品质下降。


    据专家测算,我国农户储粮、马铃薯、水果、蔬菜的产后损失率分别为7%—11%、15%—20%、15%—20%和20%—25%,远高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损失率。折算经济损失达3000亿元以上!


    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是联结农产品生产与农产品流通以及精深加工的纽带,是现代农业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的产后损失,不仅严重侵蚀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基础,也给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带来了压力和隐患。


    图片


    产地初加工,多方面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今年7月,阿里巴巴位于云南的数字农业集运加工中心已经为18种云南农产品制定了品质分级标准并实施。分类分级就是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其中的一个环节。


    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有什么重要意义?一是降低农产品产后损失。据美国ADM粮食产后减损研究所专家估算,全球粮食每年约有13亿吨可食用粮食损失于产后,鲜活农产品的产后损失问题更加严重。采用适宜的初加工设施可以有效降低农产品产后损失率。


    二是便于流通。鲜活农产品干制加工后,质量和体积减小、性状稳定,有利于长期贮藏,调节市场供应。对果蔬进行拣选后再分级包装,不仅便于运输,还能减少无效物流。


    三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对农产品进行初加工可显著提高其附加值,有利于增加新型农业主体收入。通过改善贮藏、烘干条件,新疆南疆把小杏子做成了大产业;云南省通海市发展蔬菜产地批发市场,将高原特色果菜出口到泰国、越南;“世界柚乡”福建平和县蜜柚销售时间延长,出口创汇大幅增加。


    四是促进农产品生产水平提高。消费者对农产品的外观、口味的要求越来越高,促使初加工环节筛选出符合需求的农产品,进而引导相关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的发展,让果农对品质更加重视,提高生产的标准化水平。


    中央26亿投入农产品贮藏加工,推动增收94亿


    近年来,针对农产品产地贮藏、保鲜、烘干等初加工环节设施简陋、损失严重,国家启动实施了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农民增收,稳定了市场供应。


    自2012年起,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补助农产品产地初加工项目,推广普及科学适用的初加工设施。2012至2015年,中央财政安排资金26亿元,在河北等20个省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463个县(市、旗、团场),补助4.9万个农户和5200多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马铃薯贮藏窖、果蔬贮藏库和果蔬烘干房等初加工设施,新增马铃薯贮藏能力146万吨、果蔬贮藏能力160万吨、果蔬烘干能力110万吨。目前,这些政策成效正在显现。政策实施4年来,已推动农民减损、错季增收94亿元,并且设施的使用年限都在15年以上。


    2019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对农产品初加工做出重要指示。支持粮食主产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建设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和加工强县。


    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加快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目标以鲜活农产品主产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和贫困地区为重点,到2020年底在村镇支持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强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推动完善一批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运营的田头市场,实现鲜活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能力明显提升,产后损失率显著下降;商品化处理能力普遍提升,产品附加值大幅增长。

    图片


    全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水平很低


    虽然中央财政在提高农产品贮藏加工能力上投入了不少资金,目前全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水平仍然很低。


    即使在补助政策实施地区,现有初加工能力也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从农业部了解到,四年来,实施政策的省区新建贮藏、保鲜和烘干能力不足实际需求量的10%。


    农产品产后损失率高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的技术水平、设施状况总体不足与落后:


    初加工设施缺乏。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生产布局分散、规模小、种类多,初加工设施十分简陋。此外,我国冷链设施严重不足,日本人口仅为我国十分之一,但冷库容量是我国的2.5倍,冷藏汽车数量是我国的4倍。


    初加工技术发展滞后。我国农产品产后生产的总体特点是种类多、规模小,这也对初加工技术的适宜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虽然我国在苹果、柑橘等大宗果品的分级分选包装等方面取得了突破,但对于其他广泛分布的地方特产果品还缺乏专门的产后处理技术。许多农产品的分级分选仍依赖人工操作完成,劳动强度大、环境卫生差、加工成本高、质量难以控制。


    标准体系欠缺。标准化是产品质量的保证,是产业化生产的需要,是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目前我国农产品产地加工行业,不论是技术操作规程还是产品质量标准方面,都存在大量空白。特别是产品包装、贮藏运输及污染物限量与检验等方面的标准欠缺,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产品的产地、质量等级标识制度发展,不利于优质优价及产品质量的提高。


    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有哪些国外经验可以借鉴?


    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农产品产后初加工产业,在技术、资金和服务方面,政府普遍给予大力支持。许多发达国家不仅在农产品的分拣、保鲜、储存、运输等初加工技术环节拥有先进的装备和管理经验,并且在标准和操作规范、服务体系等方面也有着大量成熟做法,相关经验值得我国借鉴。


    1、日本:3000个农产品集资中心,由基层农协组建


    日本建有产地农产品集货中心3000多个。鲜活农产品采收后,都运送到集货中心或农产品加工中心,经过预冷、分选分级、包装等商品化处理,然后或运送到邻近的批发市场进行拍卖,或进入大型超市直接销售,或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直接卖给消费者。


    日本产地市场体系中,农产品集货中心是农产品产地商品化处理的重要场所,一般由基层农协组建,负责本农协成员产品的分选、包装、冷藏、销售,同时也将批发市场的农产品交易信息反馈给农户。



    2、韩国:70%受农民委托进行农产品商品化处理和销售


    韩国农产品加工中心是果蔬产品上市前进行商品化处理的场所,由农协或永农组织投资建设,其中,农协投资的APC占总数的70%。


    二者运作模式不同,农协的APC受农民委托进行水果和蔬菜商品化处理和销售,向农民收取服务费,金额不超过销售价格的7%。永农组织从农民手中购买水果和蔬菜,进行商品化处理后再销售。


    韩国还有一类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设施是稻谷加工中心(RPC),主要以批量生产模式进行稻米的初加工和销售,包括预处理车间、烘干车间、钢板仓等碾磨车间,加工过程有烘干、贮藏、精米加工、稻壳油和米糠处理等,通过机械化和自动控制,可使稻谷损失率降至1%,并促进了质量的提升。


    3、美国:农产品初加工,资金帮扶少不了


    美国农业部下属的农村商业合作服务中心早在2000年就推出了一项名为农产品附加值资助计划(VAPG)的竞争性资金帮扶方案。该计划主要为国内农产品加工的企业提供有竞争力的产品附加值启动资金。


    该计划主要为以下农产品初加工项目提供资金帮扶:首先是能够具有改变农产品物理状态的项目,主要包括:面粉、红酒、奶酪、果酱以及生物质燃油;其次,对具有市场特殊需求的农产品项目,主要包括:有机类农产品以及能够代表地区与国家品牌的农产品;第三,将自然资源转化成能源的农场主,主要包括:风能、太阳能、地热能以及潮汐能;第四,能够整合市场需求的农产品采购环节。


    图片


    小结


    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在农产品产业链中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向上延伸至采收、种植甚至育种,向下至精深加工、贮运销售,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环节,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措施。


    目前,阿里已经将果蔬采后预冷、分级、清洗、包装、信息化等技术进行集成,建设果蔬产地加工中心。我国应充分借鉴日本、韩国等国家的经验,加快发展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使其在我国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内容来源:及时链、农业行业观察


    服务号二维码2.jpg

    村网通链条.png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