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致富技术 > 正文
    购物车
    0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施肥和灌溉技术

    信息发布者:风飞然
    2017-05-23 11:54:36   转载

    一、精确施肥技术

      1、适宜氮肥总量的确定

      用斯坦福(standford)的差值法公式,氮肥(N)的施用总量应为:

      N(公斤/亩)= [目标产量吸N量(公斤/亩)-土壤供N量(公斤/亩)]÷N肥当季利用率(%)

      (1) 目标产量的需氮量可用高产水稻每百公斤产量的需氮量求得。各地高产田百公斤需氮量是不同的,因此应对当地的高产田实际吸氮量进行测定。

      (2)土壤的供氮量,可用不施氮空白的稻谷产量(基础产量)及其百公斤稻谷的需氮量求的。各地测土配方施肥试验可以为当地的土壤供氮量的确定提供参考。

      (3)关于氮肥的当季利用率,受影响的因素很多。但我们的研究明确,在同一个地点,只要注意氮肥不要过多、施肥方法上防止逸失,合理调整基蘖肥和穗肥的比例,实行合理的“前氮后移”,完全有把握把氮肥的当季利用率提高到40~45%,甚至更高,达到节肥高效高产的目的。

      2、“前氮后移”的增产原理

      实施化肥前氮后移,基蘖肥和穗肥的施用比例,由以往的10:0~8:2调整为5.5:4.5(6:4~5:5)和6.5:3.5(7:3~6:4),是精确定量施氮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定量指标,是由以往迟效的农家肥为主转变为以速效化肥为主情况下产生的重大施肥改革。其增产原理简述如下:

      (1)基肥分蘖肥。主要为有效分蘖发生提供养分需要,当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够苗后,土壤供氮应减弱,促使群体叶色落“黄”,有效地控制无效分蘖,有效控制叶片伸长,推迟封行,改善拔节至抽穗期群体中下部叶片的受光条件,提高成穗率,地下地上部均衡发育,为长穗期攻取大穗创造良好条件。

      如果基蘖肥的氮肥比例过大,到了无效分蘖期叶色不能正常落“黄”,造成中期的旺长,封行大为提前,中、下部叶片严重荫蔽,高产群体被破坏,将带来成穗率骤降,根、茎发育不良,病害严重等一系列不良后果。基蘖肥氮素吸收利用率低,一般只有20%左右,施用越多,利用率越低,适当减少基蘖肥施用比例,可以提高氮肥当季利用率。

      [注1:主茎伸长节间(n)5个以上、总叶龄(N)14片以上的品种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中小苗移栽时为N-n叶龄期,8叶龄以上大苗移栽时为N-n+1叶龄期。以17叶6个伸长节间的品种为例,中小苗移栽时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为N-n=17-6=11,即11叶龄期;大苗移栽时为N-n+1=17-6+1=12,即12叶龄期。

      注2:到了无效分蘖期至拔节期,群体叶色必须“落黄”,顶4叶要淡于顶3叶(顶4﹤顶3)。顶3叶是指从顶部伸出叶起往下数第3叶,顶4叶即往下数第4叶。]

      (2)穗肥的作用。在中期落黄的基础上施用穗肥,不仅能显着促进大穗的形成,而且可促进动摇分蘖成穗,保证足穗;穗肥的单位生产效率是最高的,是水稻一生中最高效的施肥期,适当提高穗肥施用比例,是夺取高产的关键增产措施。

      (3)前N后移必须有合理的比例。5个伸长节间的品种,拔节以前的吸氮量只占一生的30%左右,长穗期占50%左右,因而穗肥的比例可以提高到45%左右(40%~50%) 。

      4个伸长节间的品种,拔节前吸氮量已达一生的50%,故穗肥的比例只能提高到35%左右(30%~40%)。

      (4)前氮后移是具有普遍意义的增产技术。各地设置的前氮后移与当地习惯施肥对比试验,在相同施氮水平下,均可取得穗数稳定、成穗率高,穗型明显增大的的显着增产效果。2006年贵州在4个地区,设置6:4与8:2对比试验34对(施N12-14kg/亩),均以前氮后移的产量高,增产13.69~23.17%。2005-2006在江西赣州双季稻上试验,前氮后移(7:3)的比“一炮轰”(10:0)的在早、晚季稻上分别增产14.05%和16.62%。

      (5)施有机基肥时,氮化肥前后比例的调整。扬州大学农学院定位试验结果,在麦秸秆全量还田时,应将氮化肥5.5:4.5的比例调整为7:3,以增加基肥速效氮,弥补分蘖期秸秆腐烂和稻苗争氮。秸秆分解后释放氮,主要供穗肥之用。

      3、合理施氮技术

      (1)基蘖肥的施用

      ①基蘖肥的比例。基肥一般应占基蘖肥总量的70~80%,分蘖肥占20-30%,以减少氮素损失。

      机栽小苗移栽后吸肥能力低,基肥占基蘖肥总量的20~30%为宜,70~80%集中在新根发生后做分蘖肥用。

      ②施用时间。基肥在整地时施入土中,部分用做面肥。分蘖肥在秧苗长出新根后及早施用,一般在移栽后1个叶龄施用,小苗机插的在移栽后长出第2、第3叶龄时分1或2次集中施用。分蘖肥一般只施用1次,切忌在分蘖中后期施肥,以免导致无效分蘖期旺长,群体不能正常落“黄”。如遇分蘖后期群体不足,宁可通过穗肥补救,也不能在分蘖后期补肥。

      (2)穗肥精确施用与调节

      ①群体苗情正常。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N-n或 N-n+1)够苗后叶色开始褪淡落黄,顶4叶叶色淡于顶3叶,可按原设计的穗肥总量,分促花肥(倒4叶露尖)、保花肥(倒2叶露尖)两次施用。促花肥占穗肥总量的60~70%,保花肥占30~40%。

      4个伸长节间的品种,穗肥以倒3叶露尖1次施用为宜。

      施用穗肥,田间不宜保持水层,以湿润或浅水为好,施后第2天,肥料即被土壤吸收,再灌浅水层,有利提高肥效。

      ②群体不足,或叶色落黄较早。在N-n(4个节间品种N-n+1)叶龄期不够苗,或群体落黄早,出现在N-n叶龄期(或N-n+1叶龄期)。在此情况下,5个伸长节间的品种应提早在倒5叶露尖开始施穗肥,并于倒4叶,倒2叶分三次施用,氮肥数量比原计划增加10%左右,三次的比例为3:4:3。

      4个伸长节间的品种遇此情况,可提前在倒4叶施用穗肥,倒2叶施保花肥;施穗肥总量可增加5~10%,促花、保花肥的比例以7:3为宜。

      ③群体过大,叶色过深。如N-n叶龄期以后顶4叶>顶3叶,穗肥一定要推迟到群体叶色落黄后才能施用,只要施一次,数量要减少。

      二、精确灌溉技术

      1、活棵分蘖阶段

      (1)中大苗移栽的,移入大田后需要水层护理。浅水勤灌。

      (2)小苗移栽的,移栽后的水分管理应以通氧促根为主。在南方稻区,机插稻一般不宜建立水层,宜采用湿润灌溉方式,待长出一个叶龄发根活棵后,断水露田,进一步促进发根,待长出第二片叶时,才采用浅水层结合断水露田的方式。

      穴盘育苗抛秧的发根力强,移栽后阴天可不上水,晴天上薄水。2-3日后断水落干促进扎根,活棵后浅水勤灌。

      2、控制无效分蘖的搁田技术

      (1)精确确定搁田时间

      控制无效分蘖的发生,必须在它发生前2个叶龄提早搁田。例如欲控制N-n+1叶位无效分蘖的发生,必须提前在N-n-1叶龄期当群体苗数达到预期穗数的80%左右时断水搁田。土壤产生水分亏缺的搁田效应在N-n叶龄期,但对够苗没有影响,被控制的是N-n+1叶位对水分最敏感的分蘖芽,便最受到抑制,在N-n+1叶龄时不能发生。搁田效应持续两个叶龄,同时也使N-n+2叶龄无效分蘖也被抑制。

      (2)搁田的标准

      土壤的形态以板实、有裂缝行走不陷脚为度;稻株形态以叶色落黄为主要指标,在基蘖肥用量合理时,往往搁田一、二次即可达到目的。

      在多雨地区,搁田常需排水,但在少雨地区,可通过计划灌水来实施,灌一次水,待进入N-n-1叶龄时,田间恰好断水。

      3、长穗期浅湿交替的灌水技术

      水稻长穗期(枝梗分化期到抽穗)既是地上部生长最旺盛、生理需水最最旺盛的时期,又是水稻一生中根系生长发展的高峰期。既要有足够的灌水量满足稻株生长的需要,又要满足土壤通气对根系生长的需要。浅湿交替的灌溉技术,一方面满足了水稻生理需水的要求,同时促进了根系的生长和代谢活力,增加了根系中细胞分裂素的合成,从而促进了大穗的形成。

      浅湿交替灌溉方法:长穗期田间经常处于无水层状态,灌2-3㎝水,待水落干后数日(3-5日),再灌2-3㎝,如此周而复始,形成浅水层与湿润交替的灌溉方式。这种灌溉方式能使土壤板实而不软浮,有利于防止倒伏。

      4、结实期采用浅湿交替的灌溉方式,能显着提高根系的活力和稻株的光合功能,提高结实率和粒重(和长期灌水的比较)。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